《中国民间疗法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《串雅外编》针灸特色述略

 
来源:中国民间疗法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2-11
 
《串雅外编》[1]为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所撰,是赵氏在收集民间走方医验方效法的基础上,加上自己累积的验方汇编而成。该书共分28门593条,大部分为外治法和外治方,书中收录了不少针法、灸法、穴位贴敷等针灸内容,具有简、便、廉、验的特点。本文就该书的针灸内容作一探讨。 1 收录特色针法 《串雅外编》中收录的针法并不多,包括猢狲痨针法、挑刺法、刺血法等,这些针法均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,与传统针法相比既有相似的地方,也有独具特色之处。 1.1 猢狲痨针法 猢狲痨,即现今所称的“疳”“疳积”,对于该病的治法,《串雅外编·针法门》记载:“小儿有此症,求食不止,终夜不睡,用针刺两手面中三指中节能曲处。周岁者用中号针,六七岁用大号针,刺进半分许,遇骨微位即拔出,不可误针筋上。若疳甚无水,刺数日方有白水;不甚者,即有白浆。刺数日,随有血,一指有血,一指不刺;二指有血,停止二指不刺;若六指俱有血,病痊,不复刺矣……如初刺有血,非此症矣。”《串雅外编》记载的猢狲痨针法与刺四缝法相似,刺四缝法首见于明代方贤的《奇效良方》[2]:“四缝四穴,在手四指内中节。是穴用三棱针出血,治小儿猢狲劳等证。”杨继洲在《针灸大成》中也转载了该法,并传用至今。《串雅外编》治法的特点在于其针刺部位为食指、中指和无名指,并主张刺处应先出白水白浆,刺出血即止,而且初刺出血者非该法的适应证。 1.2 挑刺法 《串雅外编·针法门》中对于闷疹子和喉痹,应用挑刺法治疗。挑刺法即用针浅刺皮肤,挑断纤维,放出少量血液或组织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,该法曾在民间广为流传,现今已成为三棱针的4种操作方法之一。该书记载“挑闷疹子,分开顶门内有红筋红瘰,挑破即止”,闷疹是指小儿疹子透发不出,是麻疹初期较常见的症状,在小儿的卤会有红筋、红瘰等体表现象,用针挑法有助于透疹。清代张廉《麻疹阐注》[3]也记载了此法:“凡遇闷疹,分其顶心细看,有红筋、红瘰,挑破即出。”该书记载“喉痹,觅红上红疙瘩,用针挑破即愈”,根据同样记载该法的清代孙伟《良朋汇集》,红上实际应为头上,在患者头上用针,与一般局部针刺颇为不同,独具特色。从民间的这些挑刺法经验来看,寻找疾病在体表部位的异常反应点施治是取效的关键。 1.3 刺血治急症 《串雅外编·起死门》记载了刺血治疗急症的方法,如“急痧将死:将口撑开看其舌处,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,刺出紫血一点,即愈。刺血忌用针,须用竹著嵌碎磁碗尖为妙,中间一筋,切不可刺。”“救误死:凡人无病,或坐卧,或酒后,陡然即死者,名旺痧。将本人口内,用铁器撬开,以银簪刺下有筋血即活,不可刺正中。”《串雅外编》所记载的刺舌下之筋出血的方法自《黄帝内经》就已有之,自《医经小学》始为其定名为金津玉液,而刺金津玉液出血治疗急症晕厥则为《串雅外编》所独载。《串雅外编·熏法门》还记载了针刺喉间出血治喉闭法,并指出该法的适用范围:“喉闭……刺入喉间出紫血亦愈。盖咽喉病发于六腑者,引手可探,及刺破喉间血即已。” 2 广集特色灸法 《串雅外编·灸法门》汇集了许多灸法,这些灸法种类繁多,取材丰富,简便易行,而且疗效可靠,其中独具特色者不少。 2.1 灸法种类繁多 《串雅外编》就有单纯的艾炷灸,又有隔物灸、实按灸等。在艾炷灸上,书中记载治“小儿目视不转睛,指甲黑,做鸦声”的危重症,宜灸两手弯与两足第二脚趾缝头处,并谓该法“其妙不可言,医小儿治神灸也。”书中还记载该法用于治疗癣、耳聋、鸡爪风等,对于疝气偏坠,该书记载了三角灸法,该法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的《世医得效方》,与之相比《串雅外编》的取穴法更为详细,并且增加灸三阴交穴。对于痈疽,该书记载的是宋代闻人耆年的“骑竹马灸法”,是治疗外科痈疽急症的效验方法。 《串雅外编·灸法门》中记载了多种隔物灸法,如治疗乳肿:“碗一个,用灯草四根,十排碗内,头各露寸许。再用纸条—寸五分阔,用水湿了,盖碗内灯草下,纸与碗口齐;将碗覆患处,留灯草头在外,艾一大团放碗底,火灸之。艾尽再添,至碗内流水气,内觉痛止方住。甚者次日再灸一次必消。”该法为隔碗灸,实际上相当于拔罐法,要求灸至碗内有水气,可从灯草头观察出来,这是该法的独特之处[4]。此外,该书还有“干霍乱死”的隔盐灸,治“痈疽久漏、疮口冷、脓水不绝、内无恶肉”的隔附片灸,治“破伤风及疯犬伤”的隔胡桃核灸,治“毒初起红肿无头”的隔鸡子灸,治痈疽疮疡的隔苦瓠灸,用于明目的隔川椒头垢灸以及《串雅外编·杂法门》中“温脐种子”的隔药灸法等。 《串雅外编·针法门》中记载了百发神针、消癖神火针、阴证散毒针三种“针”,三者虽称为针,实则为药物艾卷灸,也就是现今的实按灸,三法均出自清代叶天士的《种福堂公选良方》,其使用方法与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的雷火神针相同,但具体的处方内容因病症不同而定。 2.2 灸法取材丰富 除了传统的艾灸法,《串雅外编》中还记载了黄蜡灸、桑木灸、麻叶灸、灯心草灸等取材不同的灸法。如黄蜡灸:“治痈疽等毒……将黄蜡掐薄片,入面圈内,以熨斗火运逼蜡化,即痛则毒浅,若不觉,至蜡该沸,逐渐添蜡,俟不可忍,沃冷水侯凝。疮勿痛者毒盛,灸未到也,不妨再灸,轻三次,重三四次。”以黄蜡烤热熔化作为施灸材料,兼具蜡疗和热熨的意义,该法始于《肘后方》,清代《疡医大全》对该法的记载最为详细。再如桑木灸:“治痈疽发背不起发,或瘀肉不腐溃,及阴疮、瘰疬、流注、臁疮、顽疮、恶疮久不愈,俱用此灸之。未溃则拨毒止痛。已溃则补接阳气,亦取其通关节,去风寒,火性畅达,出郁毒之意。干桑木劈成细片,扎作小把,然火吹息患处,每吹片时,以瘀肉腐动为度。”对于桑木施灸,虽然自《黄帝虾蟆经》以来,多主张灸忌用八木之火,但明清医家突破了这种认识,将桑木灸广泛应用于外科疾病的治疗,赵学敏也不拘泥古说将该法收录在书中。还有麻叶灸:“七月七日采麻花,五月五日采麻叶,捣作炷,灸疮上百壮,次烧胡桃松脂研敷即愈。”对于小儿惊死的厥证,书中记载用焠法,即灯火灸:“小儿惊死……以灯心焠手足心,及肩膊、眉心、鼻心即醒也。” 3 注重穴位贴敷 《串雅外编·贴法门》收载了许多药物贴敷治疗的方法,可见赵学敏对该法的重视。赵学敏所记载的这些药物贴敷方法多按部位施用,也有不少穴位。如治眼肿,该书记载:“生地一两寒水石五钱黄连一两为末,生地汁调饼,贴太阳上。”治厥逆:“引火法:人病厥逆之症,不敢用药,以此治之。吴茱萸一两为末,以面半两,水调成糊,以布摊成膏,贴涌泉穴内,则手足不逆矣。又法:附子一个为末,米醋调成膏,贴涌泉穴上。”赵氏对于脐疗法尤为看重,收载了7种脐疗方,用以治疗“痢疾”“难产”“疟疾”“水泻不止”等急症,对于“阴症伤寒”之小腹绞痛、四肢逆冷,男子肾囊或女子乳头内缩、或手足弯曲紫黑等症,该书记载了用鸡子熨脐法:“鸡子放脐眼内,一时一换,四五换即愈矣。阴气尽收于内。”赵氏收载的治法比较简略,清代年希尧《年希尧集验良方》[5]的记载比较全面:“用鸡子数个煮熟,将蛋顶打破指甲大一块,去皮,用簪子扎一小眼,见黄住,压肚脐放着,如冷再换。”这种鸡子熨脐法既简便又有效,极具特色。 4 小结 赵学敏在《串雅外编》中所收录的这些特色的针法、灸法和穴位贴敷疗法,许多来自民间,并且具有简便易行、行之有效的特点,贴近实用,体现了民间治法的特色,也反映出赵氏对于民间治法的重视。针灸是我国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,而民间针灸治法又是我国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维护健康方面,有着正统针灸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对这些民间治法进行深入的整理挖掘,结合现代医疗需求进行改进并加以推广应用,对于今后针灸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。 《串雅外编》[1]为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所撰,是赵氏在收集民间走方医验方效法的基础上,加上自己累积的验方汇编而成。该书共分28门593条,大部分为外治法和外治方,书中收录了不少针法、灸法、穴位贴敷等针灸内容,具有简、便、廉、验的特点。本文就该书的针灸内容作一探讨。 1 收录特色针法 《串雅外编》中收录的针法并不多,包括猢狲痨针法、挑刺法、刺血法等,这些针法均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,与传统针法相比既有相似的地方,也有独具特色之处。 1.1 猢狲痨针法 猢狲痨,即现今所称的“疳”“疳积”,对于该病的治法,《串雅外编·针法门》记载:“小儿有此症,求食不止,终夜不睡,用针刺两手面中三指中节能曲处。周岁者用中号针,六七岁用大号针,刺进半分许,遇骨微位即拔出,不可误针筋上。若疳甚无水,刺数日方有白水;不甚者,即有白浆。刺数日,随有血,一指有血,一指不刺;二指有血,停止二指不刺;若六指俱有血,病痊,不复刺矣……如初刺有血,非此症矣。”《串雅外编》记载的猢狲痨针法与刺四缝法相似,刺四缝法首见于明代方贤的《奇效良方》[2]:“四缝四穴,在手四指内中节。是穴用三棱针出血,治小儿猢狲劳等证。”杨继洲在《针灸大成》中也转载了该法,并传用至今。《串雅外编》治法的特点在于其针刺部位为食指、中指和无名指,并主张刺处应先出白水白浆,刺出血即止,而且初刺出血者非该法的适应证。 1.2 挑刺法 《串雅外编·针法门》中对于闷疹子和喉痹,应用挑刺法治疗。挑刺法即用针浅刺皮肤,挑断纤维,放出少量血液或组织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,该法曾在民间广为流传,现今已成为三棱针的4种操作方法之一。该书记载“挑闷疹子,分开顶门内有红筋红瘰,挑破即止”,闷疹是指小儿疹子透发不出,是麻疹初期较常见的症状,在小儿的卤会有红筋、红瘰等体表现象,用针挑法有助于透疹。清代张廉《麻疹阐注》[3]也记载了此法:“凡遇闷疹,分其顶心细看,有红筋、红瘰,挑破即出。”该书记载“喉痹,觅红上红疙瘩,用针挑破即愈”,根据同样记载该法的清代孙伟《良朋汇集》,红上实际应为头上,在患者头上用针,与一般局部针刺颇为不同,独具特色。从民间的这些挑刺法经验来看,寻找疾病在体表部位的异常反应点施治是取效的关键。 1.3 刺血治急症 《串雅外编·起死门》记载了刺血治疗急症的方法,如“急痧将死:将口撑开看其舌处,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,刺出紫血一点,即愈。刺血忌用针,须用竹著嵌碎磁碗尖为妙,中间一筋,切不可刺。”“救误死:凡人无病,或坐卧,或酒后,陡然即死者,名旺痧。将本人口内,用铁器撬开,以银簪刺下有筋血即活,不可刺正中。”《串雅外编》所记载的刺舌下之筋出血的方法自《黄帝内经》就已有之,自《医经小学》始为其定名为金津玉液,而刺金津玉液出血治疗急症晕厥则为《串雅外编》所独载。《串雅外编·熏法门》还记载了针刺喉间出血治喉闭法,并指出该法的适用范围:“喉闭……刺入喉间出紫血亦愈。盖咽喉病发于六腑者,引手可探,及刺破喉间血即已。” 2 广集特色灸法 《串雅外编·灸法门》汇集了许多灸法,这些灸法种类繁多,取材丰富,简便易行,而且疗效可靠,其中独具特色者不少。 2.1 灸法种类繁多 《串雅外编》就有单纯的艾炷灸,又有隔物灸、实按灸等。在艾炷灸上,书中记载治“小儿目视不转睛,指甲黑,做鸦声”的危重症,宜灸两手弯与两足第二脚趾缝头处,并谓该法“其妙不可言,医小儿治神灸也。”书中还记载该法用于治疗癣、耳聋、鸡爪风等,对于疝气偏坠,该书记载了三角灸法,该法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的《世医得效方》,与之相比《串雅外编》的取穴法更为详细,并且增加灸三阴交穴。对于痈疽,该书记载的是宋代闻人耆年的“骑竹马灸法”,是治疗外科痈疽急症的效验方法。 《串雅外编·灸法门》中记载了多种隔物灸法,如治疗乳肿:“碗一个,用灯草四根,十排碗内,头各露寸许。再用纸条—寸五分阔,用水湿了,盖碗内灯草下,纸与碗口齐;将碗覆患处,留灯草头在外,艾一大团放碗底,火灸之。艾尽再添,至碗内流水气,内觉痛止方住。甚者次日再灸一次必消。”该法为隔碗灸,实际上相当于拔罐法,要求灸至碗内有水气,可从灯草头观察出来,这是该法的独特之处[4]。此外,该书还有“干霍乱死”的隔盐灸,治“痈疽久漏、疮口冷、脓水不绝、内无恶肉”的隔附片灸,治“破伤风及疯犬伤”的隔胡桃核灸,治“毒初起红肿无头”的隔鸡子灸,治痈疽疮疡的隔苦瓠灸,用于明目的隔川椒头垢灸以及《串雅外编·杂法门》中“温脐种子”的隔药灸法等。 《串雅外编·针法门》中记载了百发神针、消癖神火针、阴证散毒针三种“针”,三者虽称为针,实则为药物艾卷灸,也就是现今的实按灸,三法均出自清代叶天士的《种福堂公选良方》,其使用方法与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的雷火神针相同,但具体的处方内容因病症不同而定。 2.2 灸法取材丰富 除了传统的艾灸法,《串雅外编》中还记载了黄蜡灸、桑木灸、麻叶灸、灯心草灸等取材不同的灸法。如黄蜡灸:“治痈疽等毒……将黄蜡掐薄片,入面圈内,以熨斗火运逼蜡化,即痛则毒浅,若不觉,至蜡该沸,逐渐添蜡,俟不可忍,沃冷水侯凝。疮勿痛者毒盛,灸未到也,不妨再灸,轻三次,重三四次。”以黄蜡烤热熔化作为施灸材料,兼具蜡疗和热熨的意义,该法始于《肘后方》,清代《疡医大全》对该法的记载最为详细。再如桑木灸:“治痈疽发背不起发,或瘀肉不腐溃,及阴疮、瘰疬、流注、臁疮、顽疮、恶疮久不愈,俱用此灸之。未溃则拨毒止痛。已溃则补接阳气,亦取其通关节,去风寒,火性畅达,出郁毒之意。干桑木劈成细片,扎作小把,然火吹息患处,每吹片时,以瘀肉腐动为度。”对于桑木施灸,虽然自《黄帝虾蟆经》以来,多主张灸忌用八木之火,但明清医家突破了这种认识,将桑木灸广泛应用于外科疾病的治疗,赵学敏也不拘泥古说将该法收录在书中。还有麻叶灸:“七月七日采麻花,五月五日采麻叶,捣作炷,灸疮上百壮,次烧胡桃松脂研敷即愈。”对于小儿惊死的厥证,书中记载用焠法,即灯火灸:“小儿惊死……以灯心焠手足心,及肩膊、眉心、鼻心即醒也。” 3 注重穴位贴敷 《串雅外编·贴法门》收载了许多药物贴敷治疗的方法,可见赵学敏对该法的重视。赵学敏所记载的这些药物贴敷方法多按部位施用,也有不少穴位。如治眼肿,该书记载:“生地一两寒水石五钱黄连一两为末,生地汁调饼,贴太阳上。”治厥逆:“引火法:人病厥逆之症,不敢用药,以此治之。吴茱萸一两为末,以面半两,水调成糊,以布摊成膏,贴涌泉穴内,则手足不逆矣。又法:附子一个为末,米醋调成膏,贴涌泉穴上。”赵氏对于脐疗法尤为看重,收载了7种脐疗方,用以治疗“痢疾”“难产”“疟疾”“水泻不止”等急症,对于“阴症伤寒”之小腹绞痛、四肢逆冷,男子肾囊或女子乳头内缩、或手足弯曲紫黑等症,该书记载了用鸡子熨脐法:“鸡子放脐眼内,一时一换,四五换即愈矣。阴气尽收于内。”赵氏收载的治法比较简略,清代年希尧《年希尧集验良方》[5]的记载比较全面:“用鸡子数个煮熟,将蛋顶打破指甲大一块,去皮,用簪子扎一小眼,见黄住,压肚脐放着,如冷再换。”这种鸡子熨脐法既简便又有效,极具特色。 4 小结 赵学敏在《串雅外编》中所收录的这些特色的针法、灸法和穴位贴敷疗法,许多来自民间,并且具有简便易行、行之有效的特点,贴近实用,体现了民间治法的特色,也反映出赵氏对于民间治法的重视。针灸是我国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,而民间针灸治法又是我国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维护健康方面,有着正统针灸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对这些民间治法进行深入的整理挖掘,结合现代医疗需求进行改进并加以推广应用,对于今后针灸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
文章来源:中国民间疗法 网址: http://zgmjlf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1647.shtml


上一篇: 火柴棒灸耳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0例
下一篇: 畜牧与动物医学论文_一例猫特发性乳糜胸胸腔镜手术治疗与保守疗法的效果比较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中国民间疗法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